当前位置:
首页
字号:【 大 中 小】
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氏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分为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地方性斑疹伤寒。
1.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人虱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为患者或隐性感染患者。人虱是传播媒介,含立克次体的虱粪,通过皮肤抓伤进入血液感染人体,主要呈“人-虱-人”感染循环。也可通过呼吸道吸入气溶胶或消化道食入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发病。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潜伏期为5~23天,平均10~14天。临床表现以起病急、剧烈头痛、皮疹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预防措施主要为改善居住条件,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提高人群抗病力。发现患者后,对患者及接触者进行灭虱,7~10日重复一次。
2.地方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鼠蚤为媒介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鼠类,我国常见的是褐家鼠和黄胸鼠。通过鼠蚤叮咬传播,印鼠客蚤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呈“鼠-鼠蚤-人”感染循环,通过呼吸道吸入气溶胶,或食入被病原体污染的食物也可感染。人群普遍易感。潜伏期为5~15天。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食欲不振,体温一般为39~40℃,呈稽留型或弛张型,发热时伴有全身酸痛、结膜充血等,部分患者出现皮疹或肝脾肿大,有时因出现关节炎症状而影响行动。多数患者在病程第4~7天出现皮疹,皮疹先现于胸腹部,24小时内遍布背、肩、臂、腿、脸、颈等部位,足底及手掌也时有皮疹发生。
预防措施主要为改善居住条件,保持良好卫生习惯,灭鼠灭蚤,提高人群抗病力。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 版权所有电脑端